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8月7日报道,中国周一称赞了旨在找到乌克兰和平方案的会谈。此前,一名中方特使出席了上周末在沙特阿拉伯召开的国际会议。
据报道,路透社援引中国外交部的一份书面声明报道称,中方表示,此次在沙特港口城市吉达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会议有助于在找到和平解决冲突的办法方面凝聚国际共识。
此次会谈有乌克兰、美国、欧盟国家等数十个国家参加。据媒体报道,克里姆林宫官员说,俄罗斯没有获邀参加会谈,但正在密切关注。
报道称,虽然此次会议除了承诺在未来进行更多讨论外几乎没有取得其他进展,但乌克兰称中方与会即是外交上的胜利。北京未参与6月在丹麦举行的上一轮会谈,但近年来,它深化了与沙特的关系。
报道称,在吉达的谈判桌边,中方获得了一个显眼的席位。沙特国家通讯社公布的照片显示,沙特国家安全顾问穆萨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坐在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与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之间。
沙特国家通讯社公布的照片
中国外交部通过一份书面声明对路透社记者表示,中方代表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与各方进行了广泛接触和沟通,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凝聚了国际共识。
声明称,各方积极评价中方代表的出席,全力支持中方为劝和促谈发挥积极作用。
声明还表示,北京将继续致力于以其对乌克兰问题的12点建议为基础加强对话。
俄罗斯将会谈视为西方动员“全球南方”支持泽连斯基的方案的努力,不过,俄罗斯副外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指出,中国和印度等金砖国家的参与也许是有用的,因为它们可能向基辅的西方庇护者传达常识。里亚布科夫还表示,俄罗斯将与其金砖伙伴国讨论会谈结果。
另据俄罗斯卫星社网站8月8日报道,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电话。双方就两国关系、金砖国家机制扩员,以及乌克兰危机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谈到乌克兰问题时,王毅强调,中方在任何国际多边场合,都将秉持独立公正立场,发出客观理性声音,积极推动劝和促谈,致力寻求政治解决途径。拉夫罗夫表示,俄方高度赞同中方提出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立场文件,赞赏并欢迎中方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
王毅 资料图
此外据美国《国会山》日报网站8月7日报道,美国高官上周末在于沙特阿拉伯举行的国际会议会场外与中方特使短暂会面。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周一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和代理常务副国务卿纽兰与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进行了短暂会晤。
米勒还表示,中方参加在沙特阿拉伯吉达举行的会议是“富有成效”的。
德国“中国平台”网站8月8日发表文章称,在新的一周开始之际,人们对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旨在结束乌克兰冲突的会谈作出了令人意外的积极评价。尽管各国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但中方的参与在许多地方被视为一种成功。
乌克兰外长德米特里·库列巴认为,中方代表出席会谈是“重大突破”。
文章称,希望中国远离其合作伙伴俄罗斯,这更像是一厢情愿而非现实。两国双边贸易不断增长并创下新高。它们也在加强军事合作,最近还举行了大规模的联合海空演习。
文章认为,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的吉达之行是中方的策略。北京希望展现自己积极和负责任的和平大国形象,加强与海湾地区乃至中东的联系。几个月前,中国通过斡旋促成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协议。海湾国家也被视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延伸阅读
旨在解决乌克兰问题的会议 中国为何被推到C位?
“中国去了,并不意味着要偏向乌克兰,也不意味着会参与西方打造的‘反俄阵营’”。
“承前启后”的会议有何看点?
当地时间8月6日,为期两天的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在沙特阿拉伯西部海滨城市吉达顺利闭幕。7日,沙特外交部发表声明称,会议强调了通过国际社会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乌克兰问题的重要性。
在外媒的报道中,吉达会议被视为一场关于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承前启后”的会议。特约评论员吴学兰指出,所谓“承前”,此次会议是接续6月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旨在继续说服南美、非洲和亚洲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支持乌克兰的和平计划;而“启后”,则是在为今年即将举行的全球和平峰会做准备,这也赋予了这场会议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不过,尽管是哥本哈根会议的“续集”,舆论还是观察到了这次会议的不同之处。首先是会议地点,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沙特以往很少参与中东地区甚至阿拉伯国家之外的国际事务,更何况还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对此分析道,从战略层面看,沙特一直怀揣“大国梦”、“强国梦”,特别是在与伊朗实现外交和解后,沙特正在卸下也门战争的包袱,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国际影响力。“中东‘和解潮’后,地区冲突降温,为中东国家扮演劝和促谈的角色提供了可能,这无疑是该地区及国际安全领域一个积极的变化。”
其次就是参与国家的数量和类型。作为主办国,沙特向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出邀请,数量是上次哥本哈根会议的两倍多。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波兰、日本及其他主要欧洲国家等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也有大部分持中立立场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巴西、埃及、南非、印尼、墨西哥、智利和赞比亚等。
丁隆指出,这一趋势反映出“全球南方”的崛起,“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众多‘全球南方’国家没有选边站,也未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加入谴责和制裁俄罗斯的阵营,这标志着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摆脱大国控制、重新定位自身国际地位和作用,保持外交独立和战略自主,作为世界政治新兴力量正在加速崛起。”
中国为何被视为推动会谈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受邀参加哥本哈根会议却未派代表参加的中国,这次接受了沙特的邀请,向吉达派出了代表团。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出席了乌克兰国际问题会议。
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
在丁隆看来,中方代表参会是此次会议的重要看点,而解读其中原因,丁隆认为,一是出于中沙关系的特殊性,二是中方客观看待此次会议,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
对此,乌克兰外长库列巴用“超级突破”给出了高度评价,他还透露,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在此前通话时指出,“沙特吸引了中国,这是一个历史性胜利。”而包括英国《金融时报》、路透社以及美国《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在内的外媒也不约而同地在报道中表示,中国是谈判背后的关键。
那么,在一场旨在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国际会议中,中国为何被推到“C位”?吴学兰认为,一方面因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方的态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另一个原因,源于美西方对中俄关系的高度关注,甚至不乏恶意的揣测和炒作,因此,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多方神经。
沙特吉达
“正因如此,中方也希望在这样的国际场合,同有关各方探讨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想法和建议,并重申立场”,吴学兰注意到,在会议中,中国提出了结束乌克兰冲突的“停火止战、开启和谈”的12点建议。西方外交官普遍认为,北京在会议中发挥了总体上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吴学兰进一步指出,中国去了,并不意味着要偏向乌克兰,也不意味着会参与西方打造的“反俄阵营”。在俄乌冲突中,中方始终保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也愿意倾听各方的观点,这正是中国声音备受期待的深层次原因。
冲突“未完待续” 吉达会议能否“点亮”和平之路?
根据沙特方面发布的闭幕声明,除了承诺继续进行有利于和平的未来磋商外,会议没有采取任何具体行动。
不过,外交官们在会后表示,哥本哈根会议出现的一些分歧正在缩小,“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乌克兰官员敦促与会者支持乌方的十点和平计划,而在吉达会议上,乌克兰没有再力推其和平方案获得接受,其他国家也没有坚持要求基辅放弃其方案。会上也没有因乌克兰要求俄罗斯撤军而发生激烈争论。”
当地时间6月24日,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乌克兰问题会议与会者合影。(法新社资料图片)
另据参与或了解此次闭门会议情况的人士说,各方就对冲突的全球影响进行更详细的研究达成了一致意见,大多数国家似乎愿意在未来几周以目前的方式再次举行会议。
在吴学兰看来,沙特能请来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会,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也为下一步全球和平峰会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不过,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想法与乌克兰以及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此次会议所能取得的成果恐怕有限。
更何况,这次会议邀请了更多的国家参与,却唯独没有邀请俄罗斯。在冲突另一方缺席的情况下,会议成果究竟能否落地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会议前后,莫斯科也发出了“复杂信号”:在会议举行之前,克里姆林宫表示将“密切关注”,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将讨论称为“一场骗局”;而在会议结束之后,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放话称,目前还没有理由与乌克兰政府就解决冲突达成任何协议,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将继续开展特别军事行动。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
伴随佩斯科夫的表态,战场上的攻防同步展开。在俄罗斯的军舰和油轮遭袭后,俄方加大火力,在当地时间8月5日晚至6日使用海基和空基远程高精度武器,对乌武装部队位于赫梅利尼茨基州和罗夫诺州的空军基地实施了导弹打击。此前一天,乌克兰航空发动机企业马达西奇的设施也被导弹击中。
同样是在6日,乌克兰武装部队对连接克里米亚和赫尔松州的琼加尔大桥以及阿拉巴特沙嘴地区一座的公路桥发动导弹攻击。
看来,刚刚落幕的“外交戏”显然不足以给冲突划上“休止符”。丁隆认为,吉达会议在聚集和平力量、探寻止战方案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可忽视此次外交行动由美西方国家主导的现实。“吉达会议虽然由沙特主办,但背后真正推动者是美国,其主要目的并非寻求启动和谈,或者是在解决俄乌冲突上取得突破,而是拉拢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孤立俄罗斯”,丁隆说道。
因此,将俄罗斯排除在外,以乌克兰版的和平方案作为讨论蓝本,让这次会议带有一定的预设立场和局限性,决定其很难取得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