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郭媛丹】14日上午,中俄“海上联合-2024”军事演习开幕式在广东湛江某军港举行。同日,中国国防部证实中俄两国海军舰艇编队开展第四次海上联合巡航。外媒在报道中称,北约峰会前脚对北京采取强硬立场,中俄两军便举行演习,“因此释放了战略信号”。对此,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这种说法毫无依据,中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经实现了常态化,无论是演习主题还是课目设置均不针对第三方。
俄舰艇驶入湛江某码头 “人民海军”微博视频截图
中国国防部此前发布的消息显示,中俄两国军队于7月上中旬在湛江附近海空域举行“海上联合-2024”联合演习。据“人民海军”消息,此次演习以“联合应对海上安全威胁”为课题。中俄双方共派出水面舰艇7艘以及舰载直升机、陆战队员等参演。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经成为中俄海军合作的主要平台,全方位带动海上联合军事行动水平,不断增强共同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的能力。但外媒在报道时有意捆绑中俄,强调与北约、西方国家“对立”。法新社报道称,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中俄关系更加密切,两国都希望削弱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此前中国和白俄罗斯举行的“雄鹰突击-2024”陆军联合训练也遭到了西方国家的无端猜测。
军事专家张军社1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外媒将中俄海上联演与 “对抗北约”画等号毫无依据。“从2012年以来,中俄连续举行‘海上联合’系列演习,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其次中俄之间的演习主题、课目设置均不针对第三方,这种演习旨在增强双方战略互信和各自海军的作战能力。”
此外,中国国防部14日发布消息称,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海军舰艇编队近日在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相关海域开展第四次海上联合巡航。此次行动不针对第三方,与当前国际和地区局势无关。
据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此前通报,监测到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巡航舰队进入太平洋,共有4艘舰艇。此外,日本还称发现山东舰航母编队也出现在太平洋海域。在此期间,世界最大规模海军军演——以美国为首的环太平洋军演正在夏威夷珍珠港周围进行。自7月8日该演习进入第二阶段,重头戏将是击沉演练,靶舰是4万吨级退役两栖攻击舰塔拉瓦号,有分析认为,此次击沉演练的假想敌是中国的大型两栖登陆舰和航母。
对此有美国媒体称,中俄海军联合巡航与美国为首的环太平洋多国军演同时在关岛东西两侧的太平洋地区展开,“对抗味十足”。而张军社表示:“中俄双方在联合巡航中进行的防空、反潜和搜救等演练没有战略战役背景,不针对任何国家。反观之,由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演习赤裸裸地将美国的竞争对手定为假想敌,煽动集团对抗,充满冷战思维。”
据记者观察,在对中俄军事关系的报道上,西方媒体多次暴露了矛盾性,一方面渲染中俄军事合作的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又表明其合作性低于北约国家之间的合作。法新社报道称,欧盟安全研究所研究人员在7月初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和中国正在稳步增加其联合演习的数量和复杂性,但其互操作性水平仍远低于北约。
延伸阅读
欧美正在渐行渐远,北约真的有麻烦了
当任何团体(比如一所大学、一家企业、智库甚至一对夫妇)迎来成立75周年纪念日时,你可以期待其支持者会用各种溢美之词称赞它的成就、美德以及不寻常的长寿。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北约峰会也不例外:届时会有许多领导人发表演讲,庆祝这个联盟过往的成就,称赞北约扮演了跨大西洋关系中的基石。
然而,在这场盛会上,人们无法忽视乌云投下的不祥阴影。唐纳德·特朗普有可能在2025年再度当选美国总统,极右翼的国民联盟现已成为法国声势最浩大的政治运动,匈牙利的维克托·欧尔班依然是欧盟内的“破坏性力量”,欧洲人和美国人也就许多问题存在分歧,包括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战争、中国、数字技术监管,以及日益陷入困境的乌克兰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一些观察人士可能会说,这没什么新鲜的。北约历史上多次经历严重危机,关于它即将消亡的预测(包括笔者本人做出的)也总被证明是言之过早。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在北约内部制造了严重的分裂,越南战争也是如此。冷战期间,关于军事理论(尤其是核武器的用途)的争议始终困扰着北约成员国(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向西德部署“潘兴-2”洲际导弹引发的危机吗?),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也暴露了北约内部明显的不和。
2003年,德国与法国公开反对小布什政府入侵伊拉克的决定。从艾森豪威尔到特朗普,每一任美国总统都曾抱怨过——有时甚至以幽怨的方式——欧洲搭便车地寻求美国保护的倾向。也许北约今天面对的麻烦跟过去没什么不同,每一个人都应该开始准备2029年的另一场盛大生日庆典。
当地时间7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向北约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这样的观点不应该被轻易否定。机构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存活很长时间,哪怕成立时的环境在很久以前已经消失。这就是为什么英国与法国依然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从布鲁塞尔庞大且完善的官僚机构,到由前任官员、亲大西洋主义的学者和资金雄厚的智库所组成的一个支持者圈子处处为北约辩护,强化了北约的持久存在。考虑到来自大西洋两岸精英的广泛支持,可以肯定地说,这并不会是最后一届北约峰会。
然而,今天的形势明显不同于过去北约面临内部争议的时刻。能够威胁到北约未来的力量远远不只是特朗普或勒庞等个别领导人的倾向。事实上,他们就北约问题的主张(以及对这些主张的日益接受)既是一个独立的变量,也是更广泛力量所体现的征兆。
最明显的压力来自世界权力分配的变化。1949年北约成立时,其欧洲成员国正从二战中复苏。苏联似乎对欧洲构成了一种不依靠美国便无力应对的威胁。欧洲也是当时的世界工业中心之一,是一个尤其具有战略价值的必争之地。各国结成联盟主要是为了应对共同威胁,因此,美国承诺保护欧洲并在欧洲部署相当规模的军事存在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但那个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苏联与华沙条约组织已经成为历史,俄罗斯不再有实力征服与掌控欧洲大陆。虽然俄罗斯正在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有一天可能威胁到波罗的海国家,但认为俄罗斯军队将会“闪击波兰”、直抵英吉利海峡的想法实在可笑。就算俄罗斯领导人可能怀有这样的想法,但一支面对弱小乌克兰尚且疲于奔命的军队,并没有能力迅速夺占大范围的土地。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崛起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也成为了俄罗斯更加依赖的伙伴),在科技领域令人生畏的挑战者以及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如今,亚洲在世界经济体量中的占比(54%)远高于欧洲(1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更大。因此,就算出于纯粹的结构性理由,美国也理所当然地需要更多关注亚洲,并减少对欧洲的关注。
这并不是说欧洲对美国一点也不重要,而是它在美国战略利益中的排位已经不再显要。最近,关于北约想要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的讨论不绝于耳,一些亚洲国家的观察员也会出席本届北约峰会。可就算他们有心,北约的欧洲盟国也没什么办法能影响亚洲的势力平衡。
苏联解体后,北约存在的意义就开始遭到质疑,随着时间推移,北约成员国为这个组织提供了新的存在理由与使命,这值得称赞。但问题是,那些朝新目标的努力大多效果不佳。北约的扩容增加了新的安全需求,但北约并没有提供满足这些目标的能力。只有当俄罗斯保持软弱与顺从时,北约的扩容才是零成本的。
当地时间7月9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华盛顿出席北约峰会期间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面
在乌克兰战火纷飞、乌俄关系深度冻结的今天,关于北约无限制东扩将带来一个“完整、自由与和平”的欧洲的预言显得非常空洞。北约可以宣称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取得了部分成功,但那场战争并不能证明欧盟内部的团结,今天的巴尔干地区政治也只能说是勉强维持在微妙状态。
“9·11”恐袭爆发后,北约成员国团结在美国身后,他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援引第五条款,但联军接下来在阿富汗开展的所谓“国家建设”却以失败告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11年,英国、法国与美国对利比亚的联合干预并非北约的行动,但却是另一个跨大西洋安全合作的显著案例,结果是又制造了一个失败国家。
显然,乌克兰是在北约的帮助下才抵御住俄军的第一波攻势,并守住了大部分的领土,但这场战争不太可能迎来一个值得北约欢庆的大胜结局。鉴于以上的情况,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欧洲安全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对北约价值的质疑仍然在增加。
最后,北约面临的困境正是因为它已经存在了如此之久,而人们曾经熟悉的那套陈旧话语,比如共同价值观、跨大西洋之间的团结,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引发强烈反响,尤其是面对年轻人时。祖籍欧洲的美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下降,这进一步削弱了美国人与欧洲“故国”之间的情感联结;对于在全球反恐战争与2008年金融危机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美国公民来说,他们的政治意识更多体现在对气候变化而非权力政治的关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空运和柏林墙倒塌等历史在他们眼中仿佛陈年旧事。
一点也不意外的是,相比父辈,美国年轻人更不愿意相信“美国例外论”的说辞,更不愿意支持美国扮演积极的国际主义角色。对于一个不管池塘对岸出现什么麻烦,都要高度依赖美国扮演救火队员的安全伙伴关系来说,这可不是好兆头。
重复一遍:就算特朗普再度当选总统、更多的北约怀疑论者在欧洲掌权,笔者都对“北约即将崩溃”持保留态度。但是,相当强大的结构性力量正在逐渐将欧洲与美国拉开,不管11月的美国大选、乌克兰战况或者欧洲发生了什么,这些趋势都会延续下去。所以,请各位尽情享受北约的75周年纪念活动吧,但不要对你可能听到的“跨大西洋团结”之类的豪言壮语过于当真。欧洲和美国正在渐行渐远,唯一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疏远的速度与程度。